前言
臺師大翻譯所的口譯課持續修了三個學期,也跟同學組讀書會練習,但因為前陣子疫情時好時壞,實體活動一直很少,也都沒有實際上場的經驗,有時候會覺得不知為何而學。然而,由於最近疫情趨緩,實體活動與外國訪客也漸漸回流,寒假時,剛好看到會議公司在徵求企業參訪中英口譯的機會,我就投了履歷,聯繫接洽過程也十分順利,於是就接到了我人生第一場實體口譯的收費案子。
事前準備
多位口譯老師上課都會分享他們上場口譯前會做字彙表 (glossary) 的習慣,所以我也是戰戰兢競,認真做字彙表。幸運的是,我能夠在兩天前跟聯絡窗口拿到講者的完整簡報檔 (因為很多時候拿不到)。雖然簡報有 93 頁,但還好大多為圖表、照片、示意圖,不會讓事前準備的負擔過大。內容跟臺灣傳統飲食、文化有關,像是南街殷賑 (Festival on South Street)、南北雜貨 (grocery / traditional food supplies and ingredients)、霞海城隍廟 (Xia-Hai City God Temple) 等,我個人很喜歡文化的主題,所以儘管花費不少時間精力,卻也是樂在其中。
抵達現場
讀到這邊,應該猜到地點在哪了吧?沒錯,就是大稻埕迪化街!(企業為某間茶酒餐館)。抵達現場後,我首先確認人員空間配置,像是講者站哪裡、投影布幕在哪裡、口譯員站哪裡、聽眾怎麼坐,再來熟悉如何操作接收機設備。除此之外,我也趁著空檔,跟會議公司人員小聊一下,了解外交部招待的貴賓聽眾來自哪些國家,前幾天參加過什麼主題的論壇,有助於我更快掌握現場情況;另外,也跟同場一位西語口譯閒聊,還因此釐清了一場小誤會,多了一位戰友,讓後續同場口譯更加順利。
實際上場
簡報部分,創業家講者很貼心,都按照簡報內容與順序講下去 (講者沒有脫稿演出真是萬幸!),所以也算四平八穩地完成同步口譯的任務。然而,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,講者簡報完後,突然向全場問有沒有什麼問題?直接進入事前不知道的問答互動環節 (也太刺激了吧!),而且還有人馬上就舉手提問。硬著頭皮,我只好來個見招拆招,問題像是「女性創業家如何維持工作與家庭平衡?」、「是什麼啟發妳想要創業?」、「臺灣跟中國大陸文化最大的差異?」。
事後檢討
中文習慣靠上下文來理解語意,所以常省略主詞或代詞,也因此即時把講者說法換句話說 (例:改變句子結構) 就是讓聽眾有效理解原文的關鍵;而先看過講者的經營理念與創業故事,當場也比較能抓到對方語意中的脈絡,事前多找資料幫助很大。然而,簡報過程中有段影片出現了一個安靜快十秒的新竹東城門畫面,我為了填補空隙,同時讓外國聽眾了解影片中這個一直出現的地標,自己補充說明了一兩句地標的歷史 (但講者沒有說);另外我的語調可以再調整,模仿講者比較放鬆與歡樂的口吻。
結語
歸功於事前花時間準備,臨場發揮得還算順利,而且結束時也算賓主盡歡。當然自知表現還有進步的空間,也要繼續加強不足之處。另外很巧的是,近期同時準備臺北燈會英語導覽的字彙表,也有在這次口譯中用到。字彙表真的值得花時間準備,除了現場能不慌不忙地把專有名詞丟出來,帶來專業感與自己內心極大的安定感外,說不定還能在別的場合再度派上用場。最後,由於我個人非常喜愛大稻埕的歷史文化氛圍,能夠在這裡開啟我的初場實體口譯真的再幸福不過了,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再當口譯。